Official Notices

官方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媒体中心 官方资讯
DAY6张冀|找到时代的话语,与观众对话
2022年11月10日来源:中国电影基金会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

张冀

编剧、导演

电影《中国合伙人》《亲爱的》《夺冠》以及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之《相遇》中担任编剧,电影《长沙夜生活》中担任导演兼编剧。凭借电影《夺冠》获得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在电影《一点就到家》《峰爆》中分别担任剧本监制和剧本顾问。创作作品获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第5、6届中国影协杯优秀电影剧本奖、第1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原创剧作奖、 第4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第21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最佳编剧奖、第二届“光影中国”2020-2021年度荣誉推介编剧奖等,获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编剧课程

1.   新主流电影类型化叙事方法

——从电影《峰爆》《秀美人生》拉片说起

2.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编剧技法及经验

640-1.jpeg

10日、11日上午,主讲导师张冀来到第六期青年编剧高级研习班,为百余名学员带来有关「新主流电影」和「现实主义题材」的剧作技法分享。课堂上的他金句频出、剧作技巧倾囊相授,现场学员不时自发响起掌声。本文围绕张冀老师课堂上的部分精彩观点予以分享。

 

新主流电影的语法:

聚焦普通人、时代的敏感度

张冀老师在分析时下「新主流电影」的类型技法时,强调我们既要学习好莱坞剧作经验,并且能与中国语境相结合,最为关键的是真诚的关注当下的普通人。

「强国梦仍然是主旋律所要追求的最高价值。这个最高价值并不是说要牺牲个体价值换来,是两相成全、相得益彰地去做。我们的主旋律在仍然保持不变的强国梦的主题下,还要关怀人、要塑造真实的个体,我们要看到人性的光辉,要看到他的勇气、他的真诚、他的突破、他的实现。」

 

与此同时,张冀认为,创作者能否写出反映时代的一些特征和特点,对时代的敏感度是写作写实题材的重要考量标准。他举例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对于当时贵族日常生活的精准刻画,哪怕现在的读者去看依旧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今天我们的创作者也是一样,你越拎出这个时代敏感的当下的生活、生动的东西,未来再看到这个片子的观众,反而会看到某种更为真实的体验。」

 

因而,在调整剧本《峰爆》中车上人物的职业身份时,他给出的建议是将原本符合上个世纪80、90年代的「小偷」等人物设定,替换成更符合当下语境的「卖保险」「网络直播」。

「即便是一个次要人物,他的行为方式、他的情节线,以及他的话语方式,都要接近于这个时代。我们要找到这个时代的敏感度,因为它能触碰到这个时代的痛点、焦虑。比如坐高铁,你身边确实有很多人在不停地说话,有小孩子在哭闹,小孩子的家长在跟别人吵架。不知道你们养过孩子没有?你怎么可能控制住一个孩子哭闹?还有人在做直播,还有人在打电话、在谈恋爱……它表现的时代是充满着话语的喧嚣,充满着自媒体。」

 

类型化创作的恪守与突破

「剧作是一个有理性、有规矩的打磨,然后再到一个情感的变化,它是理性到感性的一个跨越、一个转变。」张冀老师认为,在一场戏的功能中,要尽量避免单纯的信息交代,努力做到完成叙事功能、主题写作和人物刻画,他通过拉片《峰爆》开头的前三场戏,拆解故事中年代、人物、空间、主角之间的矛盾关系,向青年编剧们展示当代父子关系和现代性社会的焦虑等主题。

在准确、有效、完整的基础上,张冀老师建议青年编剧们对类型化的创作有所突破和创新,具体体现在人物情感的真实性、中国式的人物本土化和打造某种文艺感,以获得票房和口碑双丰收。

随后,张冀老师在拉片人物传记片《秀美人生》,这是一部根据真实人物事件改编的扶贫主旋律电影,张老师认为,尽管导演苗月不是类型化或者戏剧化特征十分明显的创作者,但她带有散文式、抒情性的导演风格,对于刻画扶贫攻坚中牺牲的年轻女性村委书记并不冲突,这种细腻的笔调是满含深情、符合人物基调的。与此同时,张冀老师强调,中国式传记片最重要的是结构的突破,因为结构就是主题,就是对人物的认知。

 

现实主义的超越性

10日上午,张冀老师围绕「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编剧技法及经验」继续与青年创作者们进行分享。在区分了现实主义和写实题材等概念后,他认为,

「现实主义除了写实风格以外,写实、具象、真实以外,它还有很重要的要素便是超越性,我们要超越这个冗长的生活,超越眼前的苦难,超越人类的困境。只有提出了超越性的解决方案,不管是浪漫的想象,还是说深刻地批判,它都在揭示一个我们平时在表象中看不到的内容。这个超越性来自于思想,来自于审美。」 


创作是从宏观着眼,从微观落地

课堂的尾声,张冀老师总结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核心:


「创作是从宏观着眼,从微观落笔,以社会缩影的方式表现普通而平凡的人,他们值得我们爱,值得我们相信,从他们的事件中找出和历史与时代的有机联系,这就是我们的创作。」

 

最后,张冀老师以一首诗《泥土》作为此次课程的结束,送给在座和其他所有仍在坚持创作的青年人们。

 640-3.jpeg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有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第六期青年编剧高级研习班的第六天,四位主讲导师已分别带来了精彩的编剧课程,相聚是短暂的,但相遇即是缘分,相信这百余名学员在这次「双向奔赴」里,也将满载着沉甸甸的知识和对创作理念的新知,保持着热情和相信,一直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