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米尔·库斯图里卡与保罗·格诺维瑟,当今世界影坛如雷贯耳的两个名字,前者是斩获金棕榈大奖的欧洲新浪潮电影巨匠,后者是凭借《完美陌生人》票房口碑双丰收的意大利喜剧电影大师。
4月19日,中国电影基金会-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携手北京电影学院,请来这两位重量级电影人,作客“大师讲堂”。埃米尔·库斯图里卡就主题“狂野与嬉笑——走进传奇电影巨匠库斯图里卡激情又梦幻的创作之旅”与各位分享他关于电影的“私家”心得。保罗·格诺维瑟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潘若简、《完美陌生人》的摄影指导一同对谈,就“各有所乐,各有所忧——中意社会文化差异下的喜剧电影对照”与在座观众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参加本次活动的嘉宾有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侯光明先生、北京电影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的孙欣院长与北京电影学院管理学院的吴曼芳院长、中国电影基金会-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总监吴妍妍女士、意大利影视产业协会国际部主任罗伯特先生。
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侯光明
侯光明首先致辞:“让我们以热烈掌声欢迎和感谢埃米尔·库斯图里卡先生到学校来讲课交流。同时向提携后人、培养新人做出贡献,开展未来培养计划的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协作方,也感谢有志于电影事业发展,有志于为中国电影做出贡献的有志青年。”
中国电影基金会·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总监吴妍妍
吴妍妍有感而发:“看到基金会举办的编剧大师班的学员们几乎每天晚上大家聚在一起讨论创作,我们特别高兴,而且觉得非常享受这种创作环境,特别纯粹的创作环境。我们觉得现在这个环境还能有这样的氛围,特别不易,恰恰是这种喜悦和幸福感让我们继续往前走的力量。所以大师讲堂也是我们以后会长期做的事情,我们会不定期开展国际大师来这边与大家见面,希望在这种交流中更有成长的空间,也为大家带来学习的愉悦”。
罗伯特从意大利电影方面谈到了活动的意义:“在以前中国影人了解的都是意大利经典导演,新锐导演所知甚少,借北京电影节之际把保罗·格诺威瑟导演请到这儿,是个非常好的机会。”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我相信命运 但是我也相信可以影响命运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当天下午,首先在北京电影学院新图书馆报告厅亮相的是埃米尔·库斯图里卡。环视当下世界电影版图,库斯图里卡或许是唯一保卫着南斯拉夫民族电影的导演,创作风格在欧洲电影中独树一帜。他凭借《爸爸出差时》、《流浪者之歌》、《地下》、《生命是个奇迹》、《给我承诺》五次提名戛纳最佳导演,其中《爸爸去出差》和《地下》均斩获了金棕榈奖。
库斯图里卡此番做客大师讲堂,作为经验丰富且风格多变的电影大师,他就电影剧作、拍摄、美学、叙事、音乐、监制等各方面与在场听众分享。
在现场,库斯图里卡给大家分享了一个很私人的故事。他在布拉格电影学院念大学时,电影和妹子是他心中两难的选择,但想想人生不长,还是先紧着生活。所以两次错过了看《阿玛柯德》的机会,当他有一次看完片头就睡着了时,还被同学嘲笑:这个巴尔干来的乡下人哪儿欣赏得了费里尼啊?!第二年,他和那个妹子结了婚,拉着她的手终于一起看了《阿玛柯德》。库斯图里卡想说:“实际上生活会给你带来技巧,带来更多对于拍电影创作,给你带来更多的灵感。”
说起场面调度,库斯图里卡非常有经验:“电影并不只是你找到机位就可以,电影是需要做场面调度,你需要有能力摆摄影机的移动,同时告诉演员怎么做,怎么说。作为一个导演来说,非常重要一点就是你会失去你对场面,对这场戏的控制,如果这个摄影机运动到哪里不是由你全权掌控。”他举了一个例子,波兰斯基和约翰要拍一场电影,因为波兰斯基和他一样是上个世纪的电影导演,他们仍然相信场面调度,怎么样摆机器。他从台阶上走下来,声情并茂地给观众还原当时的场景,但第二天,约翰经纪人找波兰斯基给他看剧组跟大明星签的合同有一句话:“这个电影不能够由导演来导,这就是一部好莱坞电影。”他评价道:“好莱坞对待你的方式就把你当作一条香肠,你不是导演,你只是一个产品,他们在电影里面完全抹杀了作者电影。电影市场只是关于卖东西,不是情感的表达。”
到了观众提问环节,现场氛围异常活跃起来,大家争相向这位电影大师请教。有观众问到库斯图里卡电影里的动物元素,他解答道:“整个一生我都觉得自己是一个马戏团的头儿,这个其实和我一直相信的哲学非常相近,自然是所有宗教,所有一切存在的根源。”有人问起导演的宗教信仰,库斯图里卡说自己是东正教:“宗教对于我是从一个文化的层面来说,从《圣经》角度来说,上帝是文化,文化是上帝。”
虽然库斯图里卡今天身体欠佳,但说起电影来却非常有激情,侃侃而谈,言语机智而幽默,现场不时笑声连连,上半场结束后掌声不止。
保罗·格诺维瑟:在这一行没有准确的规则
紧随库斯图里卡走上“大师讲堂”的,是意大利导演保罗·格诺维瑟。导演保罗·格诺维瑟,至今担任过13部电影的导演,其中《完美陌生人》在今年北京电影节上作为“聚焦意大利”单元开幕大片,是意大利本土票房亚军,获2016年意大利电影大卫奖(意大利学院奖) 最佳影片,最佳电影剧本、2016年纽约翠贝卡电影节 – 最佳电影剧本。与他对谈的是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潘若简,她先后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和比萨大学进修意大利电影史课程,著有《意大利电影十面体》、《意大利喜剧》等著作。
在此次“大师讲堂”上,导演保罗·格诺维瑟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教授潘若简就喜剧电影展开了一番富于深度而又不乏趣味的谈论,他们围绕喜剧电影与社会现实的关系,喜剧电影的跨文化传播,中国喜剧电影与意大利喜剧电影异同等问题与在场观众交流。
潘若简注意到,《完美陌生人》的编剧人数多达四人,那么,“如何来协调这些编剧的分工呢?”保罗·格诺维瑟自有原则,“编剧的人数取决于题材”。如果是有唯一主人公的,那么最好由一到两名编剧完成,“《完美陌生人》没有唯一主人公,每个角色来自不同社会阶层,也代表着不同的文化,所以采用四人集体创作模式,每个编剧都能把自己的想法与创意贡献出来。”
《完美陌生人》这部当代的意大利喜剧和上个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出现的意大利式喜剧有很多共同点。潘若简给大家科普了一下:“这个喜剧以我们对喜剧的概念来讲,常常以为不像喜剧而是一个正剧,悲喜交集,描绘的是一个人在特别尴尬的境地,他跟社会环境之间的问题”。保罗就此谈道:“意大利式喜剧的伟大之处就是能够以相对轻松、调侃的方式来表达人物的冲突关系。要说意大利式喜剧跟纯粹喜剧最大的差别,如果是纯粹的喜剧,大家看这个喜剧的目的就是笑,笑完了以后可能没有了,看电影笑了20多次当然不错,但意大利式喜剧笑的次数不多,最重要的是笑的过程当中有很强的参与感,感受到所讲的故事很可能发生在你身上,你从电影院走出来也会让你思考很多的东西。”
对于什么是伟大的作品,保罗有自己的观点:“真正的喜剧不是取决于可笑的场景,可笑的对白,而是在故事当中形成了一种戏剧性的张力,在这个张力所产生的荒诞环境当中才产生了让人不得不去发笑的效果,对我来说,这是喜剧的魅力所在。如果看完我的片子没有人笑,那我不遗憾,但如果人们没有感动,事就大了”。
《完美陌生人》作为一部室内剧,有很强烈的舞台感,但是摄影又同时非常流动,运动感很强,非常近的贴近人物面部表情。潘若简请摄影师谈一谈他面对这个剧本时候的设计,包括对色彩的设计,包括对运动方式的设计。摄影师谈到了一个细节:“所有场景都在晚上拍摄。为此我们要求对面的楼在六周中,每晚都把灯全部打开,这样才能保证摄影光线的一致性,好像是在同一天发生的一样。”
到了观众提问环节,因为现场来的不少是电影学院的学生以及专业的影迷,所以大家的问题都切中要害。有一位观众问到导演与摄影的合作问题,保罗分享了自己的感受:“我觉得摄影或者一个画面再美也是属于辅助的地位,换句话来说画面再美也是为了讲故事的考虑来完成的。原来有一个摄影师,那个摄影师非得霸气地认为自己做什么都对,不会想到广告创意后面故事的张力。而跟现在这位摄影师就有很好的沟通,只要讲一两句就会完成所希望的构图或者摄影效果。”
自去年创立的“大师讲堂”,主办方中国电影基金会-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力邀国内外知名导演、编剧、制片人等行业内大师“开坛讲演”,从电影行业的各个方面出发,就当下青年电影人关心的热门议题与观众分享经验,希望本次活动能让更多的青年电影人学习到更为专业的电影知识,让理论指导实践,做更好的中国电影。